全力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描绘海南碧水蓝天

来源: 日期:2017-06-24 09:55:00      字体大小:

    近年来,海南州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指导,聚焦省委“四个转变”新思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三江源项目建设,累计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项目21类238项,完成投资25.81亿元,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生态状况明显好转。项目区共禁牧775.95万亩,累计完成减畜约38.24万个羊单位,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7.42万亩;防治鼠虫害面积2088.54万亩,安装招鹰架6506架,鹰巢架1689架;治理黑土滩面积72.57万亩,新建畜牧业基础设施8596户。封山育林149.26万亩,人工补植12.84万亩,封沙育林草32万亩;人工营造灌木林8.5万亩,湿地保护16.4万亩;防控林业有害生物1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61平方公里。保护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10个百分点,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极大减轻,草地退化态势得到明显遏制,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显著提升。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认真打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张牌,奋力推进三江源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新型清洁能源产业、文化旅游及服务业三大产业。构建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重逐步优化为22:50:28。全州新型农牧业经济组织达3223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12家、家庭农牧场542家、规模养殖场178家,种养大户1072家,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坚持新型清洁能源扩容增容与就地转化输出同推进,着力打造水电、水光风多能互补、光伏发电三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西电东输”基地,建成世界最大的800兆瓦水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向江苏及省内有关企业输电12亿千瓦时;突出环湖旅游和贵德旅游两个重点,着力提升完善青海湖-龙羊峡-贵德“三点一线”旅游精品线路,文化旅游及服务业实现提档升级,上半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21%。

   三是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坚持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两条腿”走路,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新建城镇移民社区和安置点21个,妥善安置生态移民3244户15926人,有效解决2.91万人12.08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生态移民社区(点)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同时,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开展转产牧民技能培训16287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291户,鼓励和支持移民群众积极从事餐饮服务业、商贸流通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移民群众实现了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向定居,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由粗放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向二、三产业转移数量持续增加。截止目前,项目区已建成集贸市场2处,餐饮、百货等商铺达700多家,近2000余名生态移民从事二、三产业。既有力促进了全州城镇化进程,又促进了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四是草地负荷大幅降低。生态移民搬迁极大缓解了迁出地人口数量、分布与自然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牧区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群众的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为实施减畜禁牧、休牧育草、划区轮牧、舍饲或半舍饲现代生态畜牧业创造了条件,有力增强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对迁入地的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较深层次上探求特色畜牧业发展之路,逐步统筹协调草产业、舍饲圈养业和加工业之间的关系,实施“三业并举,联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如,同德县2010年共种植饲草料15000亩,发展牛羊育肥户284户,通过育肥创收104.57万元,既缓解了草地负荷,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五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实践和培训、宣传等工作,不仅加快了三江源地区草原、森林植被的恢复与保护,而且提高了项目区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项目区牧民群众直接参与项目管护意识普遍增强,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极大转变,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超载过牧、滥牧、滥砍、乱伐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全州每年有近6000人次自发在西久公路、青海湖景区、生态移民社区等开展垃圾收集、清运等活动,自觉保护居住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