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建设新青海 一座城的变迁

2017-10-22 09:58:05

  青海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

  漫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干净整洁的街道,现代化气息浓郁的西餐厅,整个城市散发生机与活力。

  玉树市,这座城市经历了浴火重生,感受了全国各族群众的无疆大爱,从一片废墟到新城,从一座新城再到一座城市,面对如此变迁,玉树市面临着从城镇思维向城市思维的转变,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玉树市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示范、支撑、服务作用,建设“高原智慧管理示范城市”,用现代科技“舒经活络”、用现代管理“健肌强体”。

  新玉树新生活 

  依托灾后重建,玉树市撤县建市,一座现代气息浓郁的高原特色城市屹立江源,城市不断美化亮化,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产业初具规模,牧民变市民,玉树市全面实现了城镇思维向城市思维的转变,牧民群众也实现了传统生活方式向宜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全市各族群众在新玉树过上了新生活。

  智慧城市提升民生服务能力 

  “大妈,这是专门给残疾人用的一键通手机,以后有困难打这个电话我们就能过来帮助您了。”在玉树市德宁格社区,玉树“智慧城市”网格员尕松拉毛把政府免费配置的手机送到了江扬的手中。 “我眼睛看不见,行动不方便,做什么事情家里人都不放心,有了这个可就放心了。”江扬笑着说。

  有困难找网格员,找政府拨打12345 ,这已经成为了玉树市老百姓的一个新习惯。随着新玉树的建成,大城市里才有的“智慧城市”系统如今已经覆盖了整个玉树市。从硬件建设到软实力提升,玉树迎来城市发展的新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中央厨房”,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是玉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央厨房”,走进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一楼是呼叫中心, 15名接线员24小时三班倒,一楼的主屏幕上显示的是阳光厨房、学校、各社区,监控已经覆盖全市的每一个角落。二楼是各委办局座席,其中有街道办、公安局、食药局、市政管理、城管、国网等事关百姓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单位。三楼是决策室,也是紧急会议室。

  玉树市建成覆盖9.7万人口的健康档案信息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施“阳光厨房”工程,实现市区、校园“厨房”全程监督,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实施城镇学校与村级小学“同步互动课堂”项目,利用“智慧云教育”平台,实现城乡教学同步互动。采取“互联网+就业”模式,建立失业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和公共就业岗位信息发布系统,并扶持3个电商平台,为推动社会就业拓宽了空间。

  以倡导绿色出行为目的,在市区投放500辆共享单车,市民出行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支付的方式,随时随地享受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

  “互联网+ ”在三江源头落地生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

   智慧城市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玉树市创建智慧城市过程中结合“平安玉树”建设,共设置视频监控1600多个,形成了有一定覆盖密度的技防监控网络。玉树市电力、市政、民政等涉及城市管理的20多个部门都在服务中心设有委派人员,一旦接到群众和网格员的情况反映,就会第一时间转交到相应部门处理。怎么解决、谁来解决、多长时间解决,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避免了过去各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发生。

  玉树市16个社区下分75个网格,每个网格一名网格员。网格员配备社管通,自己所在区域出现任何事情,网格员拨打12345公众服务号到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一楼,通过社管通上传事件图片,一楼接线员受理问题后根据事件的种类,分门别类发送到二楼的相应委办局,委办局派人处理事件后回复一楼接线员,接线员与相应的网格员联系进行回访,查看反映事件是否得到解决。这么一个流程下来,简单的市政、供水、供暖等问题,一天就可以解决,最多5天解决。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接线员戈西松毛接到29网格网格员反映结古街道办格下社区嘉明塘格萨尔广场对面河道内有垃圾,并附上图片,接线员将情况反映到二楼的环卫部门,马上有人去清理,前后没超过半个小时。

  “如果不及时处理,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现在我们及时主动发现,主动解决,也调动群众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维护中,大家一起把城市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去建设它爱护它。”戈西松毛说。

  开展公共安全信息大平台建设,涵盖了110接处警、社区管控、单位管理、治安管理等10个子系统;智能应急响应体系初步建成,已经支撑起交通、卫生、防汛、抢险等领域的快速响应。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针对玉树实际,把特殊人群管理、城市市政管理和精准扶贫项目都纳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地方各级政府做了哪些事,上了哪些项目,老百姓得到了哪些实惠,这些信息都汇总到大数据平台,为政府施政和监管提供支持。”玉树市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海涛说。

  玉树市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城市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能力和空气、水质的监控处置能力不断增强,水域水质和环境质量智能监控数据准确率达96%以上。

  智慧城市拓宽通信资源共享 

  2015年8月玉树市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建立了智慧化社会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公共安全、城市服务、民生环保等方面做出智能响应,积极探索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模式。

  平台日处理信息20多起,年处理信息7600多条,案卷建案7400多条,跟踪督办800多条,办结率为85% ,基本实现了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突、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政府职能与群众诉求、信息处理与科学决策的高效对接。

  智慧城市建设中,玉树市建成新一代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和城市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65%以上,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玉树市全面完成开通市区重要景点及主干道路免费wifi全覆盖项目,市区wifi覆盖区域包括玉树市区主干道路,民主路、红卫路、琼龙路、西杭路和胜利路;玉树市区重要景点,游客集散中心、机场、格萨尔广场、牦牛广场、当代山观景台、文成公主纪念馆、玉树公园、州委州政府、市委市政府、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等。

  这项直接关系市民生活便利的无线网络工程,也被称为继水、电、气、路之后城市的第五公共设施,成为体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一项体现玉树市发展成果的重要民生工程。

  无线网全覆盖项目的落实,也标志着玉树市“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对提高玉树市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发展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视点短评:智慧,腾飞的翅膀 

  灾后重建,崭新的新玉树屹立江源大地。面对如何管理好、运营好、发展好新玉树,充分发挥玉树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引领、示范、支撑和服务的作用,玉树市给出的答案是建设“高原智慧管理示范城市”。

  玉树市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为关注点,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结合,借助一流的科技资源、精细的运营模板,全面推进“智慧玉树”建设,用现代科技“舒经活络”、用现代管理“健肌强体”。

  玉树市东临四川,南接西藏两省区,是康巴地区、唐蕃古道重镇、川青藏交通要道和茶马古道枢纽站之一,作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人口聚集地,自古就有“高原重镇”的美誉,人口聚集与商贸集散为玉树市城市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建设高原智慧城市是玉树市的必然选择。

  建设智慧城市,是玉树市持续巩固提升灾后重建成果的必然选择。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玉树市建设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文化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及青藏川接壤地区的中心城市、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正是在这样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玉树市完成了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谐家园五大类共1248项重建项目,全面实现了灾后重建规划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玉树市在全州率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面临新玉树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管理运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玉树市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 “智慧城市”随之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路径,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建设智慧城市,是玉树市全力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平台。玉树市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常态,进一步提升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的认识,以智·城市,慧·民生;智·管理,慧·百姓;智·服务,慧·生活理念为载体,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生活宜居化、社会安全长效化,使城市规划层次、管理能力、生态内涵等城市发展要素得到不断优化,智慧化管理服务涵盖到各个领域,确保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从而带动全州乃至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故事传真:“恒书记”扶贫记 

  2015年的寒冬,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高速公路警察支队政委恒兴伟来到玉树市上拉秀乡玛龙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从此,恒兴伟便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到玛龙村,恒兴伟带领工作队深入村、社和牧民家中,对全村327户1453人逐户进行了走访调查,识别贫困人口140户435人,研究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241人。

  通过走访,恒兴伟把村民划成四类,依次是走、站、坐、躺,“走”着的牧民群众是有想法,愿意脱贫致富的人群; “站”着的牧民群众有脱贫意愿,但没脱贫门路; “坐”着的牧民群众是没想法,没技术,压根没想着去致富; “躺”着的群众是家庭确实有困难的群众,比如卧病在床的,身体不好的。

  精准扶贫就要精准区分, “恒书记”分类施策,让“走”着的群众赶紧跑起来, “站”着观望的群众先走起来, “坐”着的群众赶紧站起来, “躺”着的群众不能丢了精气神。

  通过对玛龙村的了解,恒兴伟发现,玛龙村草场面积大,发展优势明显,但是村里没有实体经济,村民收入仅仅依靠虫草。此外,玛龙村每年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雪灾,牲畜保有量低,畜牧业发展没有任何的优势,村子里人均牲畜数量不到13头(只匹) 。

  为此,恒兴伟制定了发展集体产业计划,增加群众收入。根据村民意愿,经市、乡两级政府同意,在玛龙村规划建设了以村牧业合作社为依托的综合超市,并实现了“三赢”,即: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解决了6个就业岗位。

  恒兴伟协调高速公路支队前期投入150万元,用于超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进货,并且购置了一辆天龙双桥货车,从去年10月底,超市正式营业。超市的商品都是从西宁的批发点批发来的,价格便宜质量有保障。在占地400平方米玛龙村精准扶贫综合超市,商品琳琅满目,面粉、清油、水果蔬菜、饮料、鞋子、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超市内的商品价格普遍低于西宁市和玉树州。

  玛龙村村主任扎西诺布说:“方圆30公里只有这个大超市,超市开业头几天,每天的营业额都在1万元到2万元不等,超市开业后我们进购了三车货物,现在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年初时我们超市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0万元。”

  对于一个仅有327户1435口人的偏远村社超市来说,短短几个月中营业额达到30万元实属不易。

  投入真心,投入真情,在“恒书记”的帮扶下, 2016年,玛龙村实现了“两个提高”、 “两个百分百”和一个“零发生”,贫困人口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由2015年的2519元提高到2016年的6549元,贫困人员的就业能力得到提高,全村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零就业增加至目前的60人;全村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率均实现百分之百;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因贫辍学零发生。

  对于今年的重点目标任务,“恒书记”心里有本自己的账。建成玛龙村群众活动广场,修建一处人畜饮水点,协助完成国家电网户户通全覆盖,加强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强群众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自身“造血”功能。

文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