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建设新青海:直挂云帆济沧海

2017-10-22 09:58:05

  青海新闻网讯 地处边远、欠发达地区、州情复杂绝不是黄南藏族自治州不发展或者缓发展的理由,只能成为黄南州勠力建设平安黄南、小康黄南、幸福黄南、美丽黄南、奋进黄南的动力。

  近年来,黄南州党委、政府顺应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期盼,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具有黄南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引领全州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努力探索富民兴州之路,全州上下勠力同心,加快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层楼。重点项目牙同高速、阿赛公路、扎毛水库、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坎布拉景区建设等工程相继落地和竣工;热贡文化广场、尖扎县滨河公园、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白螺湖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瀞度”、“世纪华联”、“西北骄”等企业相继入驻,外贸出口实现零突破;泽曲国家湿地公园、和日国家沙漠公园的审批,使黄南拥有五个“国字号”公园。

  5年来,黄南州加快民生建设,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农林水利、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实现持续提升,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

  民族团结,奏和谐之音 

  晨曦轻抚,青烟袅袅,黄河岸边,一个安静的小村子被一层薄雾轻盈地笼罩着,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这里是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村子里道路整洁宽敞,树木郁郁葱葱,一户户农家乐里外地游客的欢声笑语不断……

  村口以400余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组成基座,用一块巨石立起了书写着“感恩共产党”的感恩碑格外醒目。多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在村子的发展中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力量,这里的村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在走上了富裕路。

  这是黄南州创建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

  黄南州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构成了这里多元的民族宗教文化。黄南的稳定关系到整个藏区的稳定,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事关黄南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

  多年来,黄南州委、州政府将创建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围绕中心任务,组建机构、安排人员、解决经费,并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州目标考核体系。

  为提高黄南干部的战略思维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治区理政的本领,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州委立足实际,完善措施,把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促进全州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同时健全完善工作年度考核、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寺院维稳工作长效机制、督查落实等7项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州各级年度目标考核,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会、一周年大调研、省内考察等活动,及时总结交流创建经验,找准工作短板,落实整改措施,着力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围绕法律知识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黄南州持续组织人员将法律知识送进学校、送进乡村。在深化“平安黄南”建设中,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寺院、平安家庭等平安“细胞”创建率达90%以上。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黄南,借民族团结进步的风潮,正高悬扬帆。

  生态保护,绘美丽画卷 

  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山岭,一条条碧波荡漾的河流,一株株青翠欲滴的林木,一片片绿草如茵的草原……行走在黄南大地,美轮美奂的景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黄南的生态保护正在实现着前所未有的跨越。

  今年春天,随着《青海泽库泽曲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青海泽库和日国家沙漠公园总体规划设计》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评审,黄南州在拥有坎布拉、麦秀国家森林公园,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处“国字头”公园,黄南州生态地位优势明显。

  在泽库县,“拉格日模式”构建起设施养畜、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划分出天然草场放牧组、良种牦牛繁育组、本地藏羊高效养殖组、商业营销组,建立了特色草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推进了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减畜工作,形成了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016年全国79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排行榜上,同仁县“高原最美藏乡”扎毛村名列榜单。盛夏的蓝天白云下,扎毛村个性鲜明的藏式建筑和别具一格的农家园构成了一道道魅力独具的风景线;通过种植垂穗披碱草、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等牧草种子,泽库县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治理草地每亩可产鲜草260千克以上,每年增加牧业产值200万元左右。

  ……

  多年来,黄南州围绕生态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基础支撑五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职能作用,先后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

  完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启动二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改善了林业草原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19.32%。节能减排工程有序推进,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今日黄南,一片片草地的生态功能正在恢复,一片片荒山正在被绿色覆盖,一座座城镇、村庄掩映在茂密的绿树丛中——一幅美丽旖旎的画卷在金色谷地徐徐展开。

  民生改善,唱幸福欢歌 

  尖扎县昂拉乡河东易地搬迁安置点上,坐落着一栋栋藏式风格的村屋民舍。房子对面,清澈的黄河水欢快流淌着,这个刚刚新建起来的小村庄,静怡地站立在风景如画的黄河岸边。

  “原来我们住在海拔将近3000米的山上,山上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去趟县城得三四个钟头,孩子上学也麻烦。现在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去县城就十几分钟,孩子上学、我打工都方便,不愁以后过不上好日子。”正在收拾院落的村民子巴加喜滋滋地说。

  和子巴加一样,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过上了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日子。

  黄南,这是一片幸福的土地。

  从黄河、隆务河沿岸的农家小院,到河南、泽库草原的牧民新居,我们都能感受到一项项彰显民生特色的项目,它们犹如盛夏的阳光,热烈地温暖着每个角落,温暖着城乡居民的生活。

  “十二五”期间,黄南州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均大幅提高,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8%、23.7%、22.29%、27.6%、14.12%、10.82%。

  民生无小事。黄南州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从群众的“难点”“痛点”入手,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千方百计增加民生领域投入,“十二五”期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21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7.6%;就业再就业工作有较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80公里,西成铁路黄南过境段建设稳步推进;农网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大电网实现全覆盖;扎毛水库下闸蓄水,李家峡南干渠和沿黄三镇人饮工程加快实施;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993.3公顷,新增草原节水灌溉面积4120公顷。

  完成四县县城总体规划及256个新农村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实施了一批城镇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集中供暖、绿化亮化工程,改造旧城片区11个,多哇、和日、宁木特撤乡建镇,城镇化率达到31%。

  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69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696项,实施了一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水利、交通、电力、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有活干,能挣钱,吃得好,住得宽,有学上,好就医……越来越多的黄南百姓收到了惠及民生的“大礼包”,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多。

  视点短评:闯出新路子 赢得新优势 

  就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创新社会事业发展……黄南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集西部地区、高寒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四位一体,面对作为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产业选择的空间日渐萎缩,这是挑战!

  国家和省上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这是机遇!坚持以“四个转变”推进“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作为进一步引领黄南未来发展的旗帜,是照亮了黄南前进的明灯,是唤醒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与此同时,以“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黄南正致力于在生态大省、生态强省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在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建设上实现新进展,在融入国家战略上力求新突破,在形成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上取得新成效。

  黄南藏族自治州在破解难题上聚焦:以保护生态为主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平安与振兴工程为载体,全面夯实发展根基;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不断壮大特色农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城镇化建设为引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提升公共服务为目标,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人民关切为导向,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加快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步伐;以改革开放为引擎,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这十个重要课题,成为黄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关系的关键。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黄南,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强劲起势,大刀阔斧职能转变的同时,更多地改革步骤密集推出,为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美丽黄南”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黄南始终把自身摆到全省发展的大局之中,保持自我革新的勇气,解决好某些地方和部门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的问题,以等不得、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闯出新路子、赢得新优势。(姚斌)

文档来源: